6月25日,從中國公路學會在北京召開的項目成果評價會上獲悉,“成都地區復雜地質環境地鐵盾構(Φ8.6m)隧道施工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達到整體國際先進、部分國際領先水平。
該成果由水電五局聯合中電建集團鐵路建設有限公司、中電建成都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學共同完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趙云飛介紹了項目基本情況并致歡迎辭,課題組人員向專家組匯報了項目的詳細研究成果。該課題項目依托成都地鐵18號線、19號線等代表性工程,通過理論分析、數值模擬、現場測試和工程驗證等手段,對成都地區復雜地質環境地鐵盾構(Φ8.6m)隧道施工關鍵技術進行系統研究,研發了盾構高耐磨硬質合金扁齒滾刀配置、四重鉸接密封與高頻率低注入量盾尾注脂系統、瓦斯智能監測與防爆裝備系統,優化確定了周邊圓弧型刀盤、刀具布置型式、數量與開口率,攻克了成都地區富水卵石-泥巖復合地層盾構施工扭矩大、磨損快、易噴涌、結泥餅、瓦斯防控等關鍵難題;開發了盾構多功能交互式電子沙盤的高精度自然環境模擬和多維度地理信息技術,建立了狹小空間盾構組裝始發施工數字仿真系統,顯著提高了狹小空間盾構分體始發的效率;研制了防噴涌防結泥餅渣土改良新方法,創建了盾構施工全時域微變形動態平衡控制技術,實現了盾構長距離穿越停機坪1mm以內的微沉降控制。
項目成果已在成都地鐵18號線、19號線、雄安新區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快線等多項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中成功應用,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形成了復雜地質環境地鐵盾構(Φ8.6m)隧道施工關鍵技術。項目研究獲得發明、實用新型專利57件、軟件著作權7項、省部級工法28項;出版專著2部,發表總水平論文34篇,,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顯著,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此次成果評價委員會由杜彥良院士任主任委員、朱合華院士和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原局長、中國公路學會養護與管理分會理事長李彥武任副主任委員,評委會專家還有同濟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的知名專家和教授。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趙云飛、中電建成都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工王國義及公司科技與工程管理部、課題組相關人員參加了評價會。
專家組聽取了課題組研究成果匯報,查閱了項目的知識產權、研究成果報告、國內外科技查新報告等相關技術資料,經質詢和討論,評價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成果創新程度高、實用性強,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盾構施工全時域微變形動態平衡控制技術和防噴涌防結泥餅渣土改良新方法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多年來,公司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公司戰略和經濟發展重大需求,在非水電專業技術領域不斷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形成了一批優秀重大科研成果并實施產業化,社會和經濟效益明顯,全力推動了公司產業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城市軌道交通專業作為公司“十四五重大技術攻關工程”的重點方向,公司將持續以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為重點,以創新體制機制和優化資源配置為保障,努力在該領域制約公司發展的技術瓶頸和共性關鍵技術上取得新突破、新進展、新成果,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帶動作用,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技術支撐。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